先进事迹首页 - 先进事迹
陕西省师德标兵杨兴科教授先进事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7-10-13  浏览次数: 5672

  杨兴科,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省岐山县人,1961年4月6日出生,45岁。现为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主要学习经历:1978年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本科学习,1982年优秀成绩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5-1988年在西安地质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1992-1993年被学校和地矿部选送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加部办高级英语班培训;1998-2003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位。1982-1987年任助教,1988年任讲师,1994年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起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主要专业学术工作经历:1986年以来任中国地质学会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陕西省石油学会会员;1987-1989年曾任教研室秘书、工会组长,1990-1993年曾任地矿部区域构造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1993-1995年曾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成员;1994年以来任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理事、1995-1999年任区域地质与石油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资源与材料工程系总支委员、学生班主任;2000年以来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 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分委会委员。长安大学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地质矿产系主任等。在以下几方面的事迹和成就较为突出:
一、杨兴科教授是我校教学一线爱岗敬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
  作为一名在陕西高校生活、学习、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忠诚和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一直在长安大学从事教学科研24年,足迹遍布我国天山南北戈壁、藏北高原、秦岭、祁连、云南等艰苦地区。2003年来主持承担新疆6幅1∶5万矿调项目的野外天山较艰苦区地质调研,其中2005年利用野外雨雪天和休整天抓紧时间带头完成“保先教育”学习任务,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5年6-7月将“先进教育”读本材料和学习笔记本带到天山高山调研区,一边进行科研一边利用野外雨雪天或休整天在相当恶劣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极端艰难情况下克服困难,按时返校参加全校党员的统一学习和交流讨论,加深了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之理解,也促使他在教学科研和党员学习中两不误,立场坚定。对各项工作均严谨认真、苦干求实、敬业奉献、协作创新。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管理、科学研究与创新、找矿实践和获奖成果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无论何种境地或转折时期,一直坚持从事本专业领域一线的教学科研实践,爱岗敬业,执着追求,专长于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与成矿预测、盆地改造与油气成藏矿作用等研究。
二、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在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始终热情很高,积极主动参与教书育人和各项教学工作,在专业教学中经常主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地学老前辈做人与科研创新并举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为国家富强多做贡献。对教授过的学生尤其是对家庭困难或受到过挫折的学生更为关怀和爱护,主动找这些学生谈话,鼓励他们面对困难。作为一名教师,现指导15名博硕士研究生,十分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成才,也积极关心地矿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成长。多次进行大学生入学教育和毕业指导,畅谈人生理想,引导科学思维。鼓励在校生发表学术论文,从2002年以来地矿系有7名大学生10篇论文公开发表,他所带研究生均有多篇论文发表。在近几来高校部分学生和研究生收费的新情况下,多年来一直用他自己的工资和研究费资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研究生上学。多年次被评为学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曾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先进范例。无形中成为师生的楷模,许多学生都愿报考他的研究生或参加他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一线坚持教书育人和教学改革,曾主讲过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中国区域构造学、大地构造学、地学思维等本科生7门课程40余次及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区域成矿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构造矿物学与构造岩石学等博、硕士研究生课程20余次。直接教授本科生约3500名,他们大多数已在我国地质科学研究、矿产勘查评价与开发、国土资源管理或科技管理等领域成为重要骨干人才或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或陕西省,如在各级省、市国土资源厅、地矿局、矿管局、地研所、各石油公司、科研院所、武警黄金、有色、冶金、煤炭、建材、航遥、地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公路勘察等各级各类地学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人才最为明显。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25名,毕业10名,其中攻读博士5人,2人已成为高校讲师或研究所工程师,现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2名。每年均承担有本科生和博、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年均工作量超220学时。多年考核优秀。
  作为一名系主任和实验室副主任,还肩负部分行政任务,任劳任怨,积极完成学科点申报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大纲修编、人才引进、研究生培养、科研课题申报组织等管理工作,重点组织了多门精品课程建设,组成老中青结合的多人小组,已建成《地球科学概论》省精品课程等。全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50多门课程教学大纲,精练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技能,加大野外实习力度,增加实验课时和课程设计,加快教材建设步伐。学科建设等总体成绩显著,地矿系被评为学校先进集体,他曾被评为优秀教师。
三、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多项突出成绩
1.在教学手段改革中较早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区域构造地质学教学中率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近年来一直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每年教学中多次使用曾获CAI教学评比一等奖的《大地构造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多媒体电子光盘。在地质矿产系教学管理中购买使用普地、构造、石油地质、遥感地质等多媒体光盘,形成系列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在教学中熟练操作使用,使教学中大量难以理解的地质学知识难点和重点能在较短时间内予以深刻理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普遍感到这种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方法和效果较好。并及时增加地质学、区域构造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新报告等多媒体资料,熟练用于该系列课程教学中。结合实物标本、挂图照片、幻灯投影等,使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能予以较快的理解,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效果较好。
2.教学方法采用新型互动式综合程序教学法
  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中针对该课程信息量大、难于记忆等特点,积极钻研引用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使用“综合程序教学法”,对重点内容分类化解,制作为几-几十分钟的教学程序段,师生共同抓关键和重点,按“双向式”时序控制教学活动,变单一讲述为“教师主讲+教学程序段指令要点说明+学生思维或快速阅读理解并归纳关键要点+学生按序答问+教师或学生提示+学生讲述内容要点+教师讲评总结”等多类型多方式的时序互动教学方法,使师生每个人都能投入到每个时序段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
主持资源勘查工程省级和地质学名牌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中倡导理工结合的专业教育,积极推行构造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课程特色明显,施行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授课水平,重视队伍建设,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贡献。起到一名教授的带头作用。
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中,突出强调和促进地学教育改革的进程,强化理工结合和学科渗透,组织修改了地学理工两个专业教学计划,修编了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主干课程系列教学中推行多媒体、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在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等课程中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曾获奖项目有:学校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普通地质学一类课程奖(1996)、普通地质学试题库建设与改革(1996-1998)、与普通地质学配套的电化教学录象片——《漫话秦川山水》曾获陕西省电化教学三等奖、学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和先进集体奖(1995-99年)、长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支部荣誉奖(2001、2003)等。在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地质科学人才培养与改革方向探讨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主持研制完成了普通地质学CAI和试题库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在普地课程中首次使用计算机自动化组题成卷、管理,已使用过五届共12个班级,效果较好。及时调研提出对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遥感地质学等系列课程的多媒体电子光盘的购买和使用,初步形成了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专业的构造系列课程教学方式的系统改革。
4.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坚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相长,多项科研活动中的研究新理论、新技术方法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紧密结合,及时增加当代地质学、区域构造学、矿产资源勘查预测等科研新进展,及时将这些新进展、新动态融入于课程教学中。
提出的创新性科研思想有:根据秦岭凤太矿田铅硐山等典型矿床构造和成矿研究,提出该矿床成因为海底喷流沉积-构造动力热液型,作为一种复合成矿作用机理,完善了动力热液成矿作用理论,并发展了动力成矿理论,这一新认识被西北有色地勘局李人树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翟裕生院士等引用和确认;根据十多年连续参加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多项课专题的科研实践,在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地质与成矿研究中,进行了东天山区域构造、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铜控矿和成矿规律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东天山碰撞造山演化新模式、韧性剪切带及其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控矿与动力成矿过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特征与预测模式、板块构造演化及其控矿与成矿预测、金铜矿快速勘查与隐伏矿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新认识,在多年构造与成矿理论研究和东天山金铜矿产勘查与找矿实践中取得了东疆地区具有重要突破性的找矿成果;近年来在参加国家973和中石油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青藏高原北部无人区羌塘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热力作用及其演化与油气远景评价等课题研究中,与他人合作发现和评价研究了羌塘盆地古油藏带,对盆地热力构造作用和盆地后期改造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善了改造盆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取得了重要新进展。
四、在科学研究创新方面成果突出
1.科研总体成果突出
  该同志教学与科研并重,在我国西部地区积极参加各项科研工作,在科研一线承担国家973和305项目。现已完成课题23项,其中有5项获国际先进,6项获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评价。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合作专著4部,参加学术会议及其会议论文40余次(篇)。近年来,主持承担新疆1:5万天山冰达坂一带6幅区调项目,在极为艰苦环境中完成两个上百万元的大型项目,取得优秀评价和诸多新进展,是资源学院近年来科研项目经费、获奖成果突出的中青年教授之一。
2.科研创新点较多
  提出了一些创新性思想和创新点,主要有: 1)连续三轮参加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和中国地调局项目,首次确立了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东天山碰撞造山与成矿、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控矿与成矿、蚀变岩型金矿预测和快速勘查、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隐伏矿评价等方法,将剪切带构造与成矿理论及时用于矿产勘查与找矿实践中,取得突破性和带动效应的区域地学研究及找矿成果;2)提出凤太铅硐山等典型矿床动力成矿特征,属海底喷流-动力热液型,完善了动力热液成矿作用理论,被李人树教授、翟裕生院士等确认和引用;3)在973项目和中石油攻关羌塘盆地演化与油气远景研究中,提出盆地热力构造作用和后期改造研究思路方法,完善了改造盆地研究思路,深化了热力构造和深部结构研究。多已被院士、专家组评审鉴定、引用或开发。
3.获奖成果较多,级别较高
  已完成课题获各类奖励20余项:主要有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2005年陕西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2004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4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2001年陕西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二)、1997年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1998年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先进集体奖(排名第二)、1990年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四)、1996年全国优秀图幅奖(排名第五)、1996年学校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1996年学校一类课程建设奖(排名第一)、1998、1997、1996、1995年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教学评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奖多项、2001年长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1、1999年先进党支部、1997、1995年西安市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特等奖、中国地质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其中省部级科技二等奖4项,排名第二,有省科技二等奖(主持人);地矿部二等奖(组长);省高校科技二等奖2项;部“八五”攻关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奖;部优秀图幅奖;部科技三等奖2项;多年次优秀论文等奖。
4.科研找矿成果与经济效益显著
  根据中国地质构造的特点,科研创新与找矿紧密结合,在秦岭、新疆、东天山、羌塘和楚雄等不同地区、不同单元的科研找矿中,积极实践、勇于吃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突出找矿、发挥专业优势,在15年来参加国家科技攻关305科研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新疆自治区十多个在东疆条件极为艰苦、高温酷暑的戈壁滩的科研工作中,战胜困难,年均野外工作4个多月,立志多找矿、找大矿,注重学科方法优化组合、提高效率,东天山康古尔塔格一带发现和快速评价了西滩(石英滩)、西风山、白干湖、红石岗、红西等大中小型金铜矿床18个,铜矿1处,硅灰石矿2处,锰矿2处。提交科研预测储量金177吨,铜108.92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百亿元。仅西滩金矿床从1992年开采开发以来,年均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10多年开发累计产值已达3亿元以上,已使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迅速跨入全国万两黄金县,使吐哈地区矿业开发走上快车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5.苦干实干的科研创新精神可嘉
  在连续参加多轮国家三O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勇于吃苦,敢于创新,在东天山吐鲁番“火盆”南部气温高达42℃以上,日日暴晒、荒芜人烟、条件极为艰苦的康古尔戈壁滩以不怕苦和累的大无畏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抱着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的决心,硕士毕业后连续8年坚持在新疆野外科研与找矿,十多年没有一个暑假是在西安度过的,年均野外工作达四个多月,最长达6个多月,野外每天工作多达12小时左右,他本人承担课题任务多,工作量大,注重提高效率,加班加点完成了课题研究中的多项工作任务,被同志们称为“工作狂”。体现了很强的献身和求实精神。
  作为305项目综合找矿专题组组长、野外技术负责在工作中积极学习掌握多种找矿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将各种先进的成矿理论、找矿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在工作中予以充分发挥,不断探索总结快速有效的地质科研找矿路子。如将韧性剪切带控矿与成矿理论及时引入专题研究,首次确定和研究了康古尔塔格一带的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矿关系,对后续科研与找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地质、化探、航卫片解译法、应变强度分析法、痕金和微金快速分析法、X射线荧光仪测量、激光激化法、电离子提取法、常量金快速分析法等协调使用,配以探矿工程(探槽、浅井、钻孔等),工作中为了加快工作进程,还带头清挖了12条探槽等,这些均对加速查明康古尔塔格一带金铜矿产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很好的创新、协作、苦干、实干的科学研究精神。专题研究工作曾多次受到国家305项目办公室领导的表扬,被称为是一支苦干实干的科研队伍,被地矿部评为“八五”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先进科研集体奖,该同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传播地质科技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先后为新疆、陕西、冶金西北局、武警黄金总队等进行专题讲座,传授新理论,充分展示了先锋带头作用。自参加国家三O五科技攻关项目以来,为新疆地矿局在康古尔塔格地区的地质填图和地质找矿及对该区的地质构造认识等提供了较详细的地质科技咨询和讲课服务,在多年科研合作中传授了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矿关系等地质构造新理论、新进展。还对南天山红石一带的金矿与地质构造进行考察和科技咨询,为吐鲁番地方金矿开采提供了科技服务。曾经为冶金西北地勘局、陕西地矿局的科技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这些均对各有关单位科技人员及时掌握地质找矿新理论,提高对该区的地质构造研究和金矿找矿起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党委
2006年6月7日

邮箱:ghbgs@chd.edu.cn

电话:029-82334051

地址:陕西-西安-南二环中段-

CopyRight © 2021By.长安大学工会

技术支持:数码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