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摘首页 - 文章选摘
校园文化环境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发布者:工会  发布时间:2005-12-13  浏览次数: 8626

人文学院  杨世杰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的手段,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创新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本文从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功能以及途径方面进行探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关键词】校园文化 创新人才 功能 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校园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社区,它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场所,又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大学校园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与内涵,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日积月累逐步形成。所谓大学校园文化,众说纷纭,或指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有称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根据目前较为科学的解释,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为实现其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战略,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精心创造、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综合。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活力的、鼓励创新的、求新求异的环境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是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这种环境既包括社会大环境,又包括学校环境。而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熏陶人,造就学校所特有的品格和气质。

一、创新人才培养呼唤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和重要基地,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应有利于大学生优良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正如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著作中写道:“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在哈佛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校园文化“给每个成员提供了个体成长的无与伦比的机会。”①因此,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时,绝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刻、持久而全面的影响。

  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创造性的形成既有人才先天(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以隐性为主的复合文化,包括智能型知识文化(学术活动、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观念型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素质型文化(由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这三种文化相互影响,通过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理想理念等一系列独特功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师生的身心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继承性的知识,轻视创造性知识,结果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填鸭式”上课,重分数,轻能力,出现了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校园文化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的功能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当然,校园文化涵盖的内容较为宽广,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以下功能:

  1、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价值引导功能。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表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②创新精神实质是一种精神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并通过外形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园建筑、学校名师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感情气质表现出来。因此,校园文化应重视引导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熏陶感染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鼓励正当竞争,颂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通过这种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和塑造的大学生必然热爱祖国、关心自然,关爱全人类,具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发挥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大学校园是一个知识密集、思想碰撞、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文化环境,因而,校园文化环境本身就充满着创造力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这种文化环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它为大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和机会,尤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直接去感悟和体验。在大学校园里,可举办形式多样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各种学科研究小组、辩论赛和各种知识大奖赛等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选择的参与,通过这些活动,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创新思路。

  3、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培养创新人才实质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也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迸发。它由三方面要素构成:第一,创新人格,属于动力系统,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心、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等;第二,创新思维,属于智能系统,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第三,创造技能,属于操作系统,包括具备作为创造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和一般创造技法。③上述三要素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的认识。”创造性人格的本质是创造性与创新精神的结合,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导向作用以及对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基本途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因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基本途径如手:

  第一、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培育适宜创造的氛围。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民主的、开放的、宽松的创造环境,这种环境设计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行政管理体制诸多方面,上自学校领导层的民主决策,下至每个班级的双向式互动教学,都能带来创造性思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管理过程中,鼓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提倡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只有在这样的民主气氛中,通过平等的探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开展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好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组织参加高质量的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活动,将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进入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前沿阵地,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院注重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以问题研究为核心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最高目标”,要求学生从实际研究出发,围绕一个现实问题进行持久的研究,同时,实行导师制加强对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的指导。为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在西安的临潼和陕西商洛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考察,研究农村和城镇的热点问题。

  第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与凝聚功能,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已被学校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在市场经济下,校园文化担负着价值导向与文化导向的新使命,即引导师生形成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尤其是把创新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提倡,把创新凝聚成校园精神加以鼓励。创新作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感。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必将对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以及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在高等学校里,教师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对学生影响较大,因而必须重视这支代表校园文化主流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完美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而且要能主动接受新事物,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竞争的挑战,并通过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来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古语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创造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教学规律,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具有良好的教风。所以,教师正是以其广博的知识、坚忍不拔的毅力、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可靠保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校园文化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把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方面常抓不懈,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校园文化仅仅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并非校园文化搞好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提高了。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诸方面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拓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①罗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②刘应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1.5
  ③张亚梅:《创新人才培养与高品味校园文化》[J]《松辽学刊》2001.12

                                     2004年11月30日

邮箱:ghbgs@chd.edu.cn

电话:029-82334051

地址:陕西-西安-南二环中段-

CopyRight © 2021By.长安大学工会

技术支持:数码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