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教育话题首页 - 教育话题
教育孩子随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10-25  浏览次数: 3156

  婴儿时期的孩子,用哭、笑和眼神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要读懂孩子的哭是饥饿还是疼痛,是烦燥还是……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矫正孩子的过分要求。不能孩子一哭就给奶吃,也不能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孩子哭了,抱起来就不哭了,抱着不动又哭了,站起来不哭了,站着不动又哭了,眼睛看着门,孩子是要去门外,去看外面的世界。孩子的这种需要应该说是正当的,但也不能形成习惯,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整天抱着孩子走,不仅大人很累,对孩子的健康也不利。这时需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孩子。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每一次都是孩子“胜利”,就会形成孩子的“任性”。

  幼儿时期和儿童时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的精神。自尊和自信是自强的前提,而自强是实现自信目标的保障。记得有一个很有权威的教育心理专家组,对一个学校的200名同年级小学生做了一个“测试”,“测试”的结果发现了20名学生的素质明显高于这200名学生的平均素质。这个结论让全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大吃一惊,他们并没有觉得这20名学生与别人有什么差别,但因为是权威专家测试的,人们还是有所相信。半年后,专家们再一次来到了这个学校,学校领导高兴地告诉专家:测试还是挺准的,这20名学生的平均分数已经明显地高于了200人的平均水平了。专家们告诉校长:这20名学生是从那200人中随机抽出的,应该是没有差别的。这是一个叫“心理暗示”的实验,因为我们是专家,我们的结论对你们老师、学生、家长都起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对增强学生、老师、家长的自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孩子们常常会因为老师、家长的一句“你真笨”而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努力,也会因为一句“不要脸”而破罐子破摔,从此沉沦下去。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理非常脆弱娇嫩,需要精心地呵护浇灌才能开出自尊、自信、自强的花朵。

  十四、五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地年龄,他们迷惘、困惑、无助,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大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家长需要用心与他们交流,和孩子平等相处,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在这个时期如果缺少了家长的理解、交流和援助是很危险的,家长要主动,不能埋怨孩子。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也很苛刻。家长和老师要成为孩子最信任、最尊敬的人,只有孩子接受了你,你才有了教育好孩子的可能,如果孩子不接受你,你说的话再对孩子也不会听。孩子常常因为父母的唠叨(废话多)而听不进他们的忠言,学生常常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放弃了一门课程的学习,常常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了这一门课程,因为喜欢一门课程而选择了与这一门课程相关的专业,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心态,不能认为孩子无知,看不起学生的老师都被学生看不起;以为孩子无知的家长常常被孩子认定为“我的爸妈什么也不懂”。

  不能对孩子指责挖苦、不能过多的批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学会发现他们的优点,在他们的错误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为孩子喝采,在孩子长大了,真正有了成绩的时候要减少喝采而让孩子经受挫折和委曲的磨砺。对孩子不能限制过多,这也不许,那也不准,要引导孩子在遵守秩序、维护道德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不做对他们身心有害的事情,少做浪费时间对他们成长没有多大帮助的事情。

  对孩子的教育要尽量节省自己的语言,说得越少越好。要通过心灵的感应、行为的示范、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

  教育孩子不能性急,不能用自己的良好动机掩盖自己的错误做法,对孩子强调,“我是为了你好“是不起作用的。只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耐心、细心,必须讲究方法。

  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期望,人皆有之,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无可非议。但是,期望要与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家长自己和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看到孩子的现状和自己期望的距离越来越大,家长会急躁,孩子会灰心,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心理素质差一些,往往会在失望中放弃,从此而心灰意冷,甚至消沉下去。家长还是不要过高地期望孩子如何如何。少进医院、不进法院,健康活泼,是对孩子的最基本的期望,更高的期望要放在大人的心中,还要走一步看一步,不要作为目标要求孩子。大人的期望和孩子的成绩是不成正比的。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澳大利亚人也有一句话,叫做“再富也要穷孩子。”对于孩子,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艰苦也是一门课程。一位叫郝麦收的父亲为了让儿子郝丁自立,和儿子签定了一个自立协议:从20岁起父母不负担儿子的一切费用,本来有安排工作能力的父亲也不为儿子安排工作,让儿子自己去找工作。儿子当然不理解,父子僵持了很长时间,后来儿子在赌气中经过多次失败吃了许多苦找到了工作、挣了钱又上了大学,成功后的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一个叫王梦云的京剧演员,儿子黄小宇在幼年时不幸下肢瘫痪了。面对残疾的儿子,王梦云没有代替孩子去料理生活,而是训练孩子自己生活(训练残疾孩子做饭要比自己给孩子做饭难得多)。她没有给孩子留下钱,而是用钱请老师在家里让儿子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专科毕业,她又让儿子自己去谋生工作,看着儿子那残疾的身躯吃力地摇着小车,王梦云把眼泪咽到了肚子里。现在儿子已经成了一个企业家,有了自己的公司,还安排了数百名残疾人就业,王梦云终于对自己的儿子放心了。爱有许多表现形式,“慈”是爱,“严”也是爱,给孩子更多的无微不至是爱,让孩子到社会去搏击和吃苦也是爱,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别人的成功只能给我们一点启迪,而不是方法。

  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不要把目光盯在文凭上、把力量放在知识上,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能力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

  林则徐先生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超过我,留钱做什么?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关心孩子、应该给孩子留下点什么呢?

邮箱:ghbgs@chd.edu.cn

电话:029-82334051

地址:陕西-西安-南二环中段-

CopyRight © 2021By.长安大学工会

技术支持:数码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