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文化长廊首页 - 文化长廊
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简介(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4-10-08  浏览次数: 3562

元  旦

  在中国古代,元旦也称“元朔”,“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是早晨、一天之意。“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的颛顼。颛顼以农历(阴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此后,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时期并不一致。夏朝以孟春之月为岁首,称作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朝则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从汉武帝开始,固定孟春月为正月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中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而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阳历(也叫公历或“格里果利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即辛亥11月13日)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岁首,俗称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我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把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同时把阴历(农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元旦”这天是国定假日。过元旦又叫“过阳历年”,过春节则叫“过阴历年”。


中国“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其来历是:古人把“腊”作为一种祭礼。人们常在新旧交接时,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当时,“猎”、“腊”是同一字,“腊”字原是“合”的意思,并有“接”的含义。古人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合在一起,称为“腊祭”,所以就把冬末的十二月叫做“腊月”。古人把祭礼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恰好也是佛教节日,相传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起来,便把祭礼和佛祖纪念日合为一体,统一在十二月(腊月)初八。
  民间每天“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味的“腊八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枣、核桃仁、杏仁、糖等原料在微火中慢慢都熟炖烂,做成粥来吃。它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寒冬腊月的饮食佳品。旧时民间吃腊八粥是表示驱鬼邪、逐温疫、庆丰收、讨吉祥。有些地方人们吃腊八粥前,还要先盛一碗,撒在车、碾、磨上和牛、羊、马、猪圈门上,意思是丰收也有这些工具和运动的功劳。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又说是来自佛教。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进山修行成佛正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教徒们为了纪念此日,每年的这一天,各佛教寺院除了诵经拜佛之外,还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以供佛,名曰“腊八粥”,也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这种纪念形成逐渐传入民间,人们也仿效寺院煮腊八粥,逐渐演变成民间一种庆贺来五谷丰登的习惯。民间吃腊八粥除供佛外,又作冬令佳品,互相馈赠。


中国“祭灶节”

  农历12月24日,中国俗称“祭灶节”,又叫“小年夜”。旧时民间每逢此日有“祭灶神”的习俗,现已改为扫尘除垢,迎接新春的“打尘日”。
  “灶神”旧时叫“灶王爷”、“灶君菩萨”,在神话传说中职司人间善恶。据说汉朝有一个叫阴子方的人因为在农历12月24日见到灶神,就杀了一只黄羊祭了灶神,因而发迹成为巨富。所以百姓迷信“灶神”是一个有相当权势的王爷。谁得罪它,就会遭灾受难;谁对它好,就会在来年里平安无事乃至升官发财。因此,民间祭祀“灶神”时,有的用胶牙糖,以便粘住灶王爷的牙齿,使它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自家的坏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想让“灶神”醉得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还祈祷“灶神”多说自家好话,少说坏话。这种风俗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却真实地反映出旧时代人们为保安乞求神灵的心理以及下属贿赂上司以免得祸的恶习。


中国“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农历为岁首,这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民族节日-春节。
  从汉武帝直到清朝末年,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即农历)纪法,长达2080年之久。所以人们至今称“阴历”为“夏历”,或称“农历”和“旧历”。正月的第一天旧时称“元旦”,也就是农历的春节之岁首,这一天被当作盛大节日来庆贺,以后便形成“过年”的习俗。所以民间过春节又叫“过节”。“春节”本来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了南北朝,“春节”又泛指整个春季。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公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阴历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不过,和外国一样,并未正式命名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了我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农历和阳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以农历年的前后,所以,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同时,把阴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实际上正式把阴历,正月初一为始于1913年(民国二年),提出这项建议者是朱启钤先生。当时他任内务总长,曾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蠖园文存》卷上)。“夏节”、“秋节”、“冬节”的制度没有被保留下来,而称正月初一为“春节”并放假休息,则实行直至今日。但是,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习惯于把过春节这天叫“过年”,也叫“大年初一”。
  中国汉族人过春节有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大致包括:农村贴窗花(剪纸),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赠送贺年片,点蜡烛,除夕守岁,包饺子,除夕点旺火,放爆竹,拜年等等。
  中国各少数民族过春节时,有许多独特的风俗。蒙古族把过春节叫“大年”,除夕要喝“辞岁酒”,年初一青年男女要赛马;回族在春节时举行“开斋节”,共饮“咂酒”,一齐跳“锅庄”舞;藏族举办“跳神会”,妇女们背“吉祥水”;苗族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打年鼓等;彝族过节活动是摔跤、赛马等;壮族过节要吃“压年饭”,跳“打鼓榔”舞等;布依族过新年要挑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幸福的人;满族人过节要“挂旗”;侗族人过节时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瑶族人过节表演“耕作戏”,比赛斗牛;白族人过年用“放高升”表示庆祝;土家族过节有“问树”、“摆手堂”等习惯;傣族人过年要举行“泼水节”、玩“丢包”游戏;黎族人过年要举行“围猎”活动;傈傈族过节要举办“赛诗会”活动;高山族过节是“围炉”,吃“长年菜;拉祜族过年要沐浴;雅美族妇女过年表演“长发舞”;东乡族过年要打“土块仗”;景颇族过年举办“坦丁”(打靶)、“木闹”(歌舞)等活动,达斡尔族过年要举行“灰黑日”(手脸抹黑)、“年年高”(吃蒸糕)等活动;仫佬族过年“走坡”;普米族过年“吃虫”;独龙族过年举行“牛祭天”仪式;赫哲族举办“吐火宴”,吃“稠李子饼”。这些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采。
  据新华社平壤1989年2月6日电:朝鲜今天全国放假一天,欢度30多年来的第一个新春佳节。朝鲜人民历史上就有过春节的习俗。但是,1953年停战后,这一传统节日被渐渐地淡忘了。朝鲜已决定从今年起正式恢复这个传统的节日。另据报道,南朝鲜今年也恢复了被多年改为“民俗日”的春节。
春节是正月初一,但在中国广西凭祥、龙州一带的壮族人民却在正月三十过春节,称为“吃立节”。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汉族统帅刘永畲创建“黑旗军”,与壮族人民合力抗击法国侵略军,无暇过春节。后来,壮族将领黄守忠、吴风典打败法军于河内,正月三十凯旋,壮族父老欢庆胜利,杀鸡宰羊犒劳将士,补过春节,至此世代相沿成习,“吃立节”遂成广西凭祥、龙州一带壮族人的春节。


中国“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旧时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元宵节起源很古,相传始于西汉,盛于唐、宋。据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吕后死后,一心保汉的周勃、陈平等人协力扫除诸吕,在公元前179年拥刘恒为王,即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朝又强盛起来,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天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汉朝每到元宵节这天晚上,还有燃灯以祭祀道教太乙星的风俗,本来具有宗教色彩。这个风俗后来流传民间历久不衰。因为灯有照亮人间、破除黑暗之喻,所以得到人民世世代代的喜好。元宵节时逢正月,春节刚过不久,辛苦劳动了一年的人民为了表达自己送旧迎新的美好愿望,自然要借扎制花灯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祝愿世道明辉煌的企望,这使元宵节灯会的古老习俗延续至今。
  中国元宵节的传统风俗有:扎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耍背棍,扭秧歌,打平鼓,闹社火,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团”、“圆子”)等等。

邮箱:ghbgs@chd.edu.cn

电话:029-82334051

地址:陕西-西安-南二环中段-

CopyRight © 2021By.长安大学工会

技术支持:数码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