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
陆谷孙同志事迹简介
陆谷孙,男,64岁,复旦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外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曾荣获上海市劳模、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及教育部教学名师奖。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是陆谷孙的名言。他始终教诲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他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学生,“维系我们民族的精魂——漫谈汉语修养”和“留住我们的精神线索”等讲座,都是从汉语、英语的魅力说开,鼓励青年学生学习知识,追求理想,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历练。
他是一位学者,享有“中国英语大师”之美誉,尤在词典编篆、莎士比亚研究和文学翻译方面颇见功力。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翻译英美文学作品10余部,发表散文、杂文50余篇,是涉足国际性莎学研究刊物的少数中国专家之一;由他担任主编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英汉大字典》,是第一部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编撰的英汉类大辞典,曾两度获中国图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等殊荣,并成为联合国用书;他主编的《21世纪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精读教程》为全国400所大学选用,对全国大学本科英语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完成《英汉大字典》的最后编撰,他自律三章:词典不编成,不出国,不另外著书,不在外固定兼课。同事们大年初二去拜年,发现他还在伏案工作,午餐竟然是方便面。
他是一位教师,自认“以教好书为天职”。在他带领下,复旦专业英语教学获得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英语教学获得教育部精品课程。近十年来,英语专业学生几乎每年在全英语专业四级、八级测试中名列第一。他倡导教学改革,组织和支持教师开设“OpenHoure”、“OfficeHoure”,让本科生每周有固定时间与任课教师交流。
多少年来,陆谷孙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他的全家都在美国定居,可他忙于教学科研很少与家人相聚。他的腿脚有伤,膝盖部分至今仍用钢丝固定着,但他带头为本科生授课,即使是跨入“花甲”之年,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还达400课时以上。他从不因政协工作等而影响教学,每次都挤出时间给学生补课,有时甚至是刚下飞机就直奔教室。陆谷孙的心里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他经常与学生聊天,谈人生,谈理想,有时还去学生食堂就餐;选读他的课的学生太多了,他就主动要求把小教室换成了大教室;希望从他精心批改的作业中得到启示的学生太多了,他就不顾辛劳,常常把学生的作业改得满纸“流血”;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不顾心脏早搏发作,坚持上讲台,直到下课铃响才被送往医院;为了帮助学生的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他先后从自己的收入中捐出了十万元;为了鼓励学生在学术上迅速成长,他又当起伯乐,给学生修改论文、与学生合作编撰,常常是不署名或把学生的名字列在自己的前面……
“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陆谷孙以自己的实践,演绎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深情结。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教师
吴辰同志事迹简介
吴辰,女,53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特级教师、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学陶师陶先进个人、巾帼英雄。
“人人都享有一份爱,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享有机会,人人都有所追求,人人都体验欢乐和成功。”这是吴辰始终践行的师德理念。为此,她在校园内辟百米德育长廊,把学校、家乡、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奋斗史一一展示,让师生每天都与文明对话;她实行班干部、小组长轮换制,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她开设了航模、艺术、陶艺、武术、环境整治、电机、电子等几十种选修项目,让每个学生的爱好得到充分发展;她建立明星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得到奖状和“优点卡”,使评价更富个性;她开展的“自主教育”、“休闲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等一系列教育科学研究,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到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学校个性化、人文化办学特色,使学校较早跻身江苏省模范学校行列。
为了全程推进素质教育,她率先在苏南地区进行九年一贯制实验,保证了幼、小、中学生愉悦和谐地发展,学校的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都创建为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
她在当代课教师时就用满腔的爱,把一个个“差班”带成了“雷锋班”。1991年,吴辰担任华士中心小学校长后,更是将整个生命都融入了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年的5月28日,江阴市教委到校进行常规管理大检查,可就在三天前,吴辰的父亲突然病逝,但她为了学校的工作,强忍悲痛连续三个晚上准备材料,以至父亲出殡那天,竟昏倒在众人前。第二天,她抱病带领全校师生迎接检查,学校在这次检查中也获得“常规管理一类学校”称号。
1992年9月4日,患先天性心脏病的13岁女儿突然发病,此刻吴辰正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作报告。她委托邻居将女儿送往医院,等她作完报告赶去,可怜的女儿终因抢救不及已告别人世。她柔肠寸断,当即晕倒在女儿的遗体旁。
1997年4月23日,没日没夜工作的吴辰终于撑不住累倒了。经医院会诊,她的病被确诊为“晚期肾癌”,左肾因肿瘤压迫,已三分之二液化,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手术。然而,她割舍不下的是学校二次创业的计划:校办厂投资500万元的新项目已经投产、两中一小三校合并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成立在即、与华东师大合作的实验课题的结题评估需要决策。她不顾病魔折磨,硬撑着虚弱的病体安排好学校的工作,直至手术前夜才离开岗位。做完肾切除手术后的第4天,她在病房召开临时支委会,主持研究和商量学校工作。病体尚未恢复,她又全身心投入工作。
2003年,她力主将校办企业改制后所得巨款,全部投入事业发展。在她的主持下,学校自主投资6000余万元,征地103亩,新建3万余平方米的实验学校国际部,聘请外教,开设英、日、韩、德、俄5种语言课程,将“世界”请进校园;与世界模范学校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筹划成立“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让“乡校”走向世界。
吴辰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影响着华士实验学校的教师群体,学校两次被评为江阴市“十佳教师集体”。吴辰把自己的师德实践,整理汇编出版了26万字的专著《我们心中的家园》,应邀到省内外各地进行了50多场专题学术报告,两次在教育部举办的“教育观念更新报告会”和“师德论坛”上作专题发言。2003年,吴辰应乌克兰教育科学院的邀请,代表中国参加了乌克兰国会主办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并作了报告,引起世界各国教育代表的强烈反响。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二中教师
潘志平同志事迹简介
潘志平,男,40岁,中共党员,浙江省临安市锦城二中高级教师、校长。从教22年,先后获得浙江省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临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常说“山区的孩子读点书很不容易,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更不容易。”正是这份朴素的情感,使他二十几年如一日,以强烈的责任感,献身人民的教育教育事业,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学生们把他当作大哥哥、知心人,家长们把他当作是可信赖的人,孩子的升学、就业、甚至婚姻都来征求他的意见。
对待后进生,他既严格要求,又能根据个性和心理特点,讲究方法,做好转化工作。同行说,再顽皮的学生到潘老师那里都会变得乖巧。为了转化一位后进生,他每周找这位学生谈话不少于2次,曾9次上门与家长沟通争取支持。有一次天黑路滑,他还从二三米高的田埂摔了下去……这位同学终于在他的真诚感化下,变后进为先进,初三时入了团,考上了师范,现已成为一名骨干教师。他还想方设法帮助家庭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1996年当地大旱,开学时,有个行政村就有6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未来报到,他骑着车挨家挨户反复做动员工作,还自己掏钱为他们买米买棉被,终于使这几名失学学生重返校园。
他勤奋好学,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中文、英语两个大专学历和教管本科学历后,还努力自学、进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他善于创新,是一名肯动脑筋的“开拓者”。1989年,他大胆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的英语课堂教改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英语尖子,取得了大面积丰收。他还将分层教学的思想运用于学校管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毕业会考、二中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市乡镇中学前2名。他进行“尊重教育”为主题的基础道德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尊重为切入口,以贴近师生实际、以为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为着眼点,开展“尊重自己,切实对自己负起责任,尊重他人,力求不给他人增添麻烦”的“尊重教育”,取得理想效果。为方便家长的联系,他公布了自己所有联系电话,还非常有创意地先后给1800多位家长写了言真意切的亲笔信。他写的《尊重教育》获杭州市德育论文一等奖,被列为浙江省基础道德教育试点项目,已成为锦城二中的一个新亮点;他协助镇政府在财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完成了投资一千万元的学校迁址工程,他带头为新校建设捐款2900元,带动了全镇干部群众捐资43万元,筹措建校资金170万元,实现了学校整体搬迁,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乡镇中学。他又先后18次去杭州争取到价值31万元的电脑、图书和绿化款捐助,有效地改善了山里孩子的学习条件,使该校成为浙江省示范初中。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俞书勤同志事迹简介
俞书勤,男,63岁,中共党员,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全国先进工作者,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199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俞书勤老师现已年过六十三岁,还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目前他一周连续四天有八学时的课,用双语教学方式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课程。
俞书勤老师对学生总是满腔热忱地关爱,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提议每个班除了配备班主任外,还配一位教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为人之道和课业进步。他本人也已担任三届本科生导师,每届4-5年。在学生优良习惯培养、出国考试、考研准备、后进学生帮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学生爱戴。他与很多学生有着长期、良好的师生关系。
他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继承钱学森、郭永怀、柳大纲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创办的化学物理系办学方向,逐步形成保持化学物理学科交叉特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还进行了取消教研室、成立研究室、全系统一安排教学任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此项改革后,老师们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由于他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先后获得了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俞书勤老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经过他的多年不懈努力,在学校支持下1994年分别将兰州大学刘有成院士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朱清时院士调来科大化学物理系工作。1996年又将77级校友、香港中文大学吴奇院士聘为中国科大的部分时间教授和博导,成为科大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于先后引进三位院士,加上自己教师队伍的成长,使得化学学科的人才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后获准为物理化学博士点、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他长期从事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承担“七五”、“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十五”973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博士点基金一项,取得一批创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编著出版了《微观化学反应》一书,与他人合作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02年他直接负责的《化学物理学报》成为SCI的收录刊物,为我国学术刊物在国际学术界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书勤有着一种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对事业执著追求的风格和办事公道、不谋私利的处世态度,在科大校园里,凡熟识他的同志,一提起他的人品,都会异口同声地赞许。1982年担任系主任以后,提出了“系内讲公正,系外讲信誉”的办系方针。全系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以致多次被教师们留任化学物理系主任职务长达十四年之久,直至担任化学学院院长。他所在激光化学研究室,三十年来实行申请到的各种经费全部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管理模式,受到国内同行的赞誉。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李建平同志事迹简介
李建平,男,57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福建省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李建平教授牢记“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古训,情注桃李,乐育英才,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他经常找学生谈心,言传身教,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培养的学生品学兼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诲人不倦,尽心尽力,严格要求所带的硕士生、博士生既要潜心学问,又要学会做人,成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的人材。从1987年至今,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已有38人获得硕士学位,13人获得博士学位,并合作指导经济学博士后多人。他指导的1997届硕士生吴玉辉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援疆工作,现担任新疆昌吉州党委副书记,取得突出成绩,2001年中央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
难能可贵的是,李建平同志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以自己求实的学风、高尚的品格引导、带动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两个重点学科、博士点的带头人,他高度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对年轻的学术骨干实行“传、帮、带”,乐为后辈“做嫁衣裳”、当“铺路石”,为后学积极创造各种机会,使新人尽快成长,脱颖而出;
2002年,担任校长后,他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制定了总体战略目标,进行院系学科调整,狠抓教学质量,加强校园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修订和实施校内津贴分配方案。通过深化改革,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在2003年1月进行的校工会和教代会代表对全校机关单位工作的测评中,校领导班子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李建平同志长期致力于《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经济改革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资本论〉辩证法探索》、《政治经济学》等学术著作、教材13部(含合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当代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他参加负责的教学研究课题《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政治经济学学科改革》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他人合作撰写的论文《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他还先后主持10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级研究课题。由于贡献突出,1998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8年12月,他作为福建省惟一特邀代表参加了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温泉镇观口小学教师
钱茶花同志事迹简介
钱茶花,女,47岁,中共党员,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温泉镇观口小学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九江市人大代表。
1974年,钱茶花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山区小学的民办教师,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她无怨无悔地奉献了29个春秋。1980年暑假结束早已开学,星子县隘口半山小学却迟迟不见动静,孩子及家长在翘首期待老师的到来。可是,上学期在此教书的老师说什么也不肯再来,正为难时,钱茶花毅然找到乡领导,主动要求去半山小学任教。半山小学位于山垅尽头庐山中部一个孤岭上。从山下上去,只有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抬头仰视,犹如一架登天的梯子,令人望而生畏。23岁的钱茶花在这里,既是教师,又是医生和保姆。不仅要背米上山,还要开荒种菜、烧火煮饭,忙了学堂忙灶堂。她要教三个年级的全部课程,每天下来总是筋疲力尽,只想躺下休息一会,可肚子还是饿的,只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凑合着弄点吃的。有时实在太累了,就饿一餐。长年累月,落下了胃病,且越来越严重,身体越来越差,但从未动摇他过好为山区孩子奉献的决心。半山小学前不着村,后不挨店,一旦生病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为此,钱茶花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些钱,为学校也为村民自备了个药箱。不但如此,每年她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垫上。有个叫康细妹的女孩,家庭极为困难,到了上学年龄,父母还不让她上学,她只得羡慕地缩在窗边听别的孩子读书。钱茶花几次做她父亲的工作,并为她垫付了学费,她父亲终于同意让孩子读书。为了让山区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钱茶花几乎是拿钱买孩子来读书。有人说她“真傻”,她觉得作为一位教师,有责任把每个适龄儿童作为自己教育的对象,并尽自已最大能力把他们教育成人。
钱老师来半山小学前,这里的孩子从来都不参加全乡统一考试,做老师的只需“放羊”般地看管一下就行。钱老师来后,她硬是把这些孩子的素质提高到可以与山外孩子较量的水平。1983年全乡统考,半山小学破天荒进入前三名。这成绩,让其他小学教师大吃一惊,但是有谁知道,这成绩里渗透着钱老师多少辛勤的汗水?坚持在山区小学执教11年,钱茶花已由豆寇年华的少女变成30岁的老姑娘,考虑到她的婚姻再也不能耽误,乡政府强行把她调出山垅,调入同属山区的观口小学。不久,她与庐山区赛阳乡的一位水利员结了婚,生有一男一女。可是谁能想到,体弱多病的她会在一双儿女刚刚八、九岁的时候又别夫舍子,再次进了半山。
当1995年9月钱茶花挑着行李,背着包袱,出现在半山山顶时,山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千言万语浓缩在深情的凝望中。当年,自从山民含着眼泪把钱老师送下山后,半山小学就瘫痪了,再也没人愿来。今天,村民们热爱的钱老师竟真的回来了,人们擦去激动的泪水,迅速腾出一间厨房,搬来桌凳,布置教室。尽管简陋,但毕竟是孩子读书的地方,半山从此又有了久违的读书声。
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教师
伊永贵同志事迹简介
伊永贵,男,33岁,中共党员,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条件较为艰苦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从此他矢志教坛,痴心不改。由于业绩突出,199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临沂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临沂市优秀班主任、兰山区跨世纪青年专业人才。
刚毕业的几年,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承担了班上三个特困学生的学杂费,把所剩百余元工资的大半都购置了学习用书,建起学生图书库,而自己每月生活费则控制在80元左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过着“清苦的幸福生活”。十几年中他累计救济学生资金万余元。为了贴近学生他甚至在妻子患病期间也时常吃住在学校,无论什么情况他从未误过一堂课。2000年父亲重病住院的月余时间里,他匆匆赶到医院只呆了半小时。病床前,他放心不下当天的课,父亲看出他焦急的样子,慢慢地说:“回去吧,别耽误了人家的孩子。”一直疼爱他的姐姐英年猝逝,捧着姐姐生前还没给他做完的绣花鞋垫,他悲痛万分却当天就从百里以外的山村老家赶回学校,又登上讲台。一名学生在来信中深情地说:“是老师您使我们含着感激与不舍的泪水步入大学殿堂。”
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了这样三条从教原则,一、教学成绩要遥遥领先,做受学生敬重的老师;二、班级管理年年要创最优,放眼学生未来的发展;三、教学科研年年都有新突破,作教改的先行实践者。十几年来他潜心钻研,忘我工作,以一颗执著的心,不折不扣的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1991年至2003年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他先后辅导学生4人次获特等奖,45人次或一、二等奖。98年以来5次分获市级教学优胜奖、最佳教学奖,多次在举行省、市级教学示范课,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
伊老师任教的学校属生源基础二类学校,但他所带班级数次获全市“优秀班集体”称号,他的管理思路在全市推广。99年所带毕业班在生源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在高考中却成为全市本科上线率最高的状元班,24人考入全国重点大学,40人次获省级表演艺术奖,该班学生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成为全市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他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每年有数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有十余篇论文分获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99年参研的国家级课题“高中英语书面表达强化训练研究”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年会评比一等奖。他还担任了推广实验丛书《高中英语新途径·写作教程》副主编。2002年主持了全国‘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子课题“全英语五课堂交际互动教学”的研究工作,担任课题组长,该课题于2004年2月顺利通过中期验收,并得到与会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现已主编配套实验教材四册,百余所学校参与实验,总课题拟于2005年8月结题。
邮箱:ghbgs@chd.edu.cn
电话:029-82334051
地址:陕西-西安-南二环中段-
CopyRight © 2021By.长安大学工会
技术支持:数码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