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事迹首页 - 先进事迹
全国第三届师德标兵候选人事迹简介(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4-09-02  浏览次数: 5170
 

云南省曲靖市二中教师

李舜荣同志事迹简介

 

李舜荣,男,41岁,中共党员,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曲靖地区第二届“十佳青年”,曲靖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曲靖市中青年教学研究优秀人才。

1985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的李舜荣老师,放弃了在省城昆明就业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还属贫困地区的富源县一中任教,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近20年。20年来,他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业务,不断迈向新的领域,吸取最新知识养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长达11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李舜荣老师把爱和阳光无私地播撒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运用新的教育理论,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探索成果,自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量化方案、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方案等。他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耐心细致的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学校、县、地区的“优秀班集体”。1993年、1994年他担任班主任的高93班连续二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班集体”,1995年高考升入大学27人,为全县升学率最高的班级;1996年所带班级升入大学67人,升学率创富源一中纪录;1997年所带班级升入大学57人,为全县第一。

他从教近20年,一直拼搏在教学第一线,被提拔为校领导后,仍然没有停止教学工作。教学上,他刻苦钻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并成功地自创了“5·20·5·10·5”五步教学法,这种方法受到全体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明显,得到同行们的肯定,并被借鉴和推广。几年后,他所教的班就以各级各类考试成绩名列全校、全县第一而名闻全县。从1989年起,他每年都是带高三毕业班,他任课的班级会考、高考成绩均为全县第一。从1985年至今,李舜荣老师先后送走了高中毕业生1000多人,升入大学学习的800余人,其中20多人取得硕士学位,6人正在攻读或已取得博土学位。他还先后在《中小学校长》等杂志发表教育理论论文20余篇,在《中学化学》等杂志发表化学学科论文30余篇。

这些年来,他用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过20多位贫困学生,为他们解除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安心地完成学业,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此外,李老师还多次向“希望工程”、向自己的母校献爱心,1996年11月,李老师将政府给他的5000元奖金悄悄捐给了一所亟待修缮的村完小、他的母校——富源县富村乡古木小学。

 

 

 

 

 

西藏拉萨中学教师

刘树群同志事迹简介

 

刘树群,女,37岁,藏族,中共党员,拉萨中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三八红旗手”。

刘树群常说“教师的责任心高过天”,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对学生一味的“严”,还应该有一颗爱心。“宏志班”的学生都是来自农牧区,家境非常贫困,刘树群老师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经常把学生带到家里做一些好饭菜给他们吃,晚上去学生宿舍值班时给远离家乡的学生们带去一、二瓶酥油茶。一个冬天寒冷的夜晚,她例行巡班时发现来自那曲县一名男同学的床上除了学校发的一床薄被之外别无他物,就马上从家里拿了一床厚毛毯给了那位同学。班里有一名叫巴桑的孤儿,刘树群老师不仅给他买自行车,每逢过节还给巴桑买衣服,至1997年毕业,三年内资助金额达3000多元,巴桑至今还亲切的叫她“姐姐”。多年来,她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去年“宏志班”一名男生因病没有来上课,她知道后立刻带他去医院,当得知该同学需住院治疗并且又是在传染科时,她从自己的包里取出2000元钱为他办理了住院手续。由于学校的饭菜不可口,同时同学们得知他住在传染科后都有所顾虑,送饭就成了问题。刘树群老师就自己每天送饭,而且通过做工作带着同学们去看望他。通过这件事使全班同学受到了教育,学会了关心别人。

学生在刘树群老师的心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她丈夫在1996年和1999年因病先后动了二次手术,而那时她正带着二个毕业班,而且面临着高考。高度的责任心又使她选择了学生,她没有请过一天假,权利用课余时间,怀着对爱人的内疚之情奔波在学校与医院之间。

刘树群有着极强的工作责任心,这几年里她一直任教藏文班的汉语文课。针对藏文班的学生大都来自农牧区、汉语文的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她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特殊的教学方法,围绕课文内容狠抓“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她每天利用五分钟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经常开展讲故事、演讲等活动;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优秀作品,抄写优秀词句。在此基础上抓写作这一关键环节,除了两周一次的作文之外,每周布置写一篇周记,经过努力,学生的汉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至今一直在拉萨中学任教的十三年间,她执教过的二届高中毕业班的升学率均为100%。她所任教的汉语文课,在连续三届高考平均成绩均为全区第一名,还出现了三名高考状员。她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冯博琴同志事迹简介

 

冯博琴,男,62岁,中共党员,教授、博导,西安交大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他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冯博琴1965年大学毕业留校至今已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36个春秋,他爱岗敬业,有很强的责任心。2003年3月,他在外地出差时左腿不慎摔伤。整整一个学期,他都是坐出租车到学校,让研究生架着上楼,拄着双拐给学生讲课。每周4学时、150人的本科生大课,他硬是没有拉下一节。

三十多年来,他主动挑战难度较大的课程,在西安交大首开了《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编译系统》等十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他精心教学,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和管理中。

他常常把讲课比作演出。为了使讲课效果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总是加班、熬夜,一边深入学习、融会相邻学科知识,一边潜心科学研究;他总是全身心投入,精心设计,仔细推敲、琢磨、体会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学生都说,上他的课就像欣赏一个功力深厚的演员演出一场大戏,使人在酣畅淋漓之中受到深刻而丰富的教益。

他的严格在西安交大是出了名的,他对于课堂秩序、作业和考试纪律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他上课不许学生迟到,如果迟到了,就坐在后排的“迟到席”上。他不许任何教师考前给学生画重点。一个科任教师违反了这条规定,冯博琴给那位教师和教学主任一人罚款1000元。他同班同学和大学老师的孩子也因违反了有关规定而被他亮了红灯。

他还注重从点滴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吃苦精神。他自己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说一不二,他要求学生也要这样,说什么时候干什么就必须干,作业该什么时候完成就必须完成,研究生请假或出差,超出一天时间他都要严厉批评。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学会一天工作10小时;他让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卫生上订立规章制度,自己管理自己。

冯博琴这样严格的背后有他父母一般的良苦用心。他说,一个专业基础雄厚,诚信务实,能吃苦,守规则,有团队精神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冯博琴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的学生尽管开初对他的严格有所抵触,但最后都非常敬重和感激他,因为他教育出的学生都能自然轻松地适应社会,并且很受单位器重。

他创新教学,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他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年来,他主持了5个国家级教改项目、4个省部级教改项目和7个学校教改项目,获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在他的努力下,西安交大计算机基础教育一直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他于1996年牵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教学实验基地,融教学、实验、科研于一体,承担起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实验任务,探索出一种跨院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该中心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基地。

1993年到2000年,他为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相对落后于技术进步的矛盾,领导实验中心教师适时进行了DOS平台-结构化方法、DOS-Windows混合平台、Windows平台-面向对象方法三次重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

他倡导实施计算机课程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首次把C语言改为讲课10学时,上机30小时,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给学生实践和思考留下很多机会和空间,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他近年来主编计算机教材和参考书23本,译著19部,通过教材把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及计算机主流技术的重大变化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全国师生共享,使改革成果扩大。

 

 

 

 

甘肃省平凉医专副教授

马大华同志事迹简介

 

马大华,男,59岁,中共党员,甘肃省平凉医专副教授、校长。

马大华以专注而有韧性的爱,在学校这块园地里默默地耕耘了36年。在学生们的心里,是一座洁白无暇、无私奉献的丰碑。一位考入北大的学生,早年丧父,视师为父,一月竟给马大华老师写四封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每逢假期他的家都是门庭若市,成了学生们交流思想、讨论学术的会场。

马大华在物理教学中,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原则,在狠抓物理教学,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问题的思索分析过程和解题证题的可能途径,在循循善诱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能力,把学生从迷津口引入豁然开朗的天地。他刻苦钻研教学规律,辅导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物理竞赛连连获奖。做练习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他发现,有的学生做习题是套套公式或者满足于解出结果;有的学生则不仅解出结果,而且注重总结。针对上述情况,马大华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先弄懂道理,然后分析题意,探索解题的路子;解完后总结一下所用的概念和定理是哪些?有几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最好?解题的关键和技巧有哪些?做错了或不会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学得扎实、灵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针对由于条件限制许多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少的实际问题,他将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实验小班上实验课,使每组人数不超过两人,问题是解决了,然而他的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

马大华从师范到卫生学校时该校正处于艰难、低谷中。马大华上任后,他针对学校发展的现状,结合平凉市发展形势,主持拟定了学校发展的“十五”规划,提出了创建省部级重点中专、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步发展目标,并在六年内完成了三级跳跃式发展,使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创造了学校发展史上的奇迹,结束了平凉无高校的历史。医专挂牌成立之后,他又提出了创建合格高校的目标,响亮提出“加快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转变”和“抓好新校区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建校初期的工作思路,并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和管理制度,使学校很快进入了正常运行轨道。经过不懈的努力,在2003年底省教育厅专家组的检查中,学校各项工作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他紧密联系物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新建高校办好高等教育的几点体会》一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鉴于他在教育研究中的造诣,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会吸纳他为会员,《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吸收他为常务理事。

三十多年来,马大华教学在省内师范院校,闻名遐迩。特别是在数理化教师吃香的情况下,曾有人动员他去兰州、深圳、北京发展,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更需要我留下来。”马大华任平凉卫校校长期间,成绩显著,学校先后多次获得卫生部、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省民委、团省委奖励;他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区优秀校长”、“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平凉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青海班玛县藏文中学教师

角保同志事迹简介

 

角保,女、藏族,49岁,班玛县藏文中学一级教师,州教学能手。

角保老师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藏族牧民家庭,从小目睹了愚昧无知给人们带来贫穷落后的生活现状,立志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改变家乡的面貌。她学校毕业分配到班玛县亚日堂乡小学,实现了她人生的一大愿望,但当时的乡级小学条件十分简陋,加上藏区牧民拘泥于陈归陋俗和不重视教育的落后观念,来上学的学生寥寥无几。角保老师就走家串户宣传动员。不知跑了多少路,走了多少户,又有多少次被拒之门外,又有多少次委屈流泪,老乡终于被她的真情苦心所感动,纷纷送孩子上学。三年间入学的学生由原来的二、三名增加到二十多名,班级由一个年级增设到三个年级。在学校里她既是老师、又是母亲,不但传授知识,还承担了学生的吃、住、穿等全部生活事务。正是她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改变了牧民不重视受教育的旧观念,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在1982年工作调动离开时,亚日堂乡小学已初具规模,在校学生已达36名。

调进中学后,角保老师深感自己的责任和担子重了,也清楚地意识到原有知识的不足。她一面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一方面坚持自学,重新调整工作学习计划,用点滴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多方吸取营养。有时为了一个名词、一个语法,常常查资料到深夜,直到标准规范。在教学中,角保老师善于思考,勤于观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基础知识,巧妙的口才表达,结合典故索引,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就是靠这种钻研精神,使她的基础知识得到充实加强,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短短几年业务能力成为全校第一流,成为名符其实的“教学能手”。艰辛的努力换来了春色满园,硕果累累,她所带的1987、1988两届毕业班中考均名列全州第一名,历届藏文课成绩名列前茅。她也于1997年获全州第二届教学能手一等奖。1994年又被组织推荐到西北民院藏语系深造。

角保老师很爱学生,对于后进生,她更是倍加关心,从不歧视,经常把他们请到家中,另开“小灶”,不厌其烦,耐心讲解。她的家可以说是所带班级学生的活动室。多年来,她不知为多少个学生垫交学费,为多少个学生增添衣物,但每当人们问起时,她只说:“不多,没有啥,钱没了可以挣,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耽误不起,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教师的义务”。

角保老师十分重视传、帮、带,对年轻教师她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及时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她的帮带下,几名年轻教师都已成为学校的骨干。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唐徕回中教师

 

苗竹梅同志事迹简介

 

苗竹梅,女,44岁,中共党员,唐徕回中高级教师。曾任市人大代表、市党代表,曾获石嘴山市模范教师、先进教师、少数民族先进个人、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四次被评为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优秀党员,被石嘴山市教育局记大功一次。她从事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已有23年,先后送出初高中毕业生十届。她始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治学”为原则,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敢为人先,以优异的成绩博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她发表的诗文、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她写的教育论文《论班主任的“六到”》、《浅论起始年级的班级管理》均获全国二等奖。

  苗竹梅老师业务精湛,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不断搜集整理语文教改信息,探索语文教改规律,狠抓学生语文的基本功,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她以丰富的情感饱满的激情以及幽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她教的一个高中班有4名同学语文单科成绩名列全区前6名,全班语文平均分113分,居全区之首。2001年她所带的唐徕回中高三(5)班文科重点班,67名学生全部考入大学,考入重点大学的有47人,其中一人以609分摘取自治区文科状元的桂冠,三人分别占据全区前10名中的3、4、7名的位次,有四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她带出了燕春鹏、冯晋文、韩璐等自治区前几名的理科尖子生。她所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全区作文竞赛中获奖,经她辅导的学生习作有百余篇发表。她说:“老师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的付出有了结果,最大的乐趣就是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为一名班主任,她把爱全部倾洒在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的地步。她带着有病的贫困学生去看病并慷慨解囊,把受到后母责骂的学生领回家,给离家远的住校生送食品药品又为他们改善生活,帮家长把离家出走的学生寻找回来还作思想工作,用自己的身躯保护挨打的学生,为失去亲人的孩子送去父母般的关爱,使早恋的学生早日悬崖勒马。在住院期间仍然坚持回校上课,在手术后很短的时间就返回讲台。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习风气浓,年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2001年9月以来,她先后在银川市近20所学校作师德报告,反响很大。她的先进事迹被《银川晚报》、《新消息报》等报纸多次登载。她在银川市师德报告会上讲过这样的话:“当我们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时,我们有什么苦不能吃,有什么累不能受,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委曲不能忍受”?

 

 

 

 

新疆大学教授

潘晓玲同志事迹简介

 

潘晓玲,女,41岁,博士,新疆大学教授。曾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自治区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骨干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新疆十大杰出青年”、“新疆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首届新疆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潘晓玲在中山大学毕业及科学院植物所博士后出站后,放弃了留在内地及赴国外深造的机会,在新疆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呕心沥血、执着耕耘已有二十一个春秋。作为新疆大学学科带头人,潘晓玲教授担负的是生态环境与资源学科的讲授、硕士和博士生的指导、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等任务。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10门课程,常年教学工作量近500学时,超过正常工作量两倍。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更新,勤于探讨教学方法,始终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提出了切合本学科领域、国家需求和区域特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并与美国多所大学联合,首创“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她已培养32名硕士生和12名博士生,有的获全国优秀研究生奖、优秀毕业生奖、优秀论文奖,有的晋升教授成为先进教师和学术骨干。

  潘晓玲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恢复与重建研究面造诣精深,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绿洲沙漠过渡带调控理论。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6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1999年,年仅36岁潘晓玲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潘晓玲致力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培养,领导建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实验室、2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及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她领导成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构建起一个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和一只团结、协作、学风严谨的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团队。她注重科研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她设计规划的“乌苏万亩沙棘生态经济林”已取得显著生态和经济效益;“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与她主持建立的“干旱区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园”为新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晓玲曾在丈夫生命垂危、医院抢救之时,放下尚未满月的女儿,直奔新疆大学“211工程”预备立项工作会议现场;现在为了能“忠孝两全”,她又把身患癌症的父亲和瘫痪的母亲从广州接到身边。2004年初,潘晓玲身患癌症后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在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仍心系她的学生、心系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心系新疆这片她钟情的热土。她在用生命谱写着一首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

 

 

 

 

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兵团推荐)

潘晓琳同志事迹简介

 

潘晓琳,女,51岁,中共党员,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二十一年来,潘晓琳默默地为边疆的医学教育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华,以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赢得同事和学生的广泛赞誉。她教学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课后关心学生,无论学生有学习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的问题,只要找到她,不论有多忙,她都会热情接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思想上的问题。对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她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只要学生邀请就一定会参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她对病理学教学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2003年,她又率先在学院内开展了病理学双语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作为医学教师,她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时通过自己的示范来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技术,还要有对医疗工作的责任心、对病人的爱心。在学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她被学生评为“对学生思想帮助最大、学生印象最好、教学态度最认真、教学方法最好、教书育人最好和对学生能力提高帮助最大的教师”,连续被评为“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十佳优秀教师”。

潘晓琳在担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后,除了承担教学、医疗外,又担负起许多行政工作。为了工作,她就象一台超负荷的机器,高速运转,每天她总是第一个来办公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在她的带动下,病理学教研室形成了一种不断探索、学术空气浓厚的氛围,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连续被评为学校“一类课程”、“精品课程”、“优秀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多次被评为学院、大学、兵团的先进单位。

潘晓琳深知“生有涯而知无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她参加了国家出国人员英语考试,以优良的成绩获得日本世川医学奖学金,是新疆地区唯一被录取者。她两次赴日本研修学习,完成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受到日本导师的高度评价。回国后她主持完成了省级课题2项,获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2篇。目前,她正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

邮箱:ghbgs@chd.edu.cn

电话:029-82334051

地址:陕西-西安-南二环中段-

CopyRight © 2021By.长安大学工会

技术支持:数码人科技